????2023年,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全市生态环境部门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学笃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决扛起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的重大使命,协同全市上下一体推进治水、治气、治土、治废、治塑、治山、治岸、治城、治乡,推进美丽重庆建设开局起步,交出生态环境高分报表,生态环境质量稳定改善,生态环境部评价我市生态环保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走在全国前列。
一是服务重大战略有力有为。落实美丽中国建设战略,坚持“总书记有号令、党中央有部署,重庆见行动”,筹划并提请市委、市政府召开美丽重庆建设大会,建立运行生态报表、生态环保督察问题清单,统筹落实美丽重庆建设57项重点任务,完成一揽子重要工作事项。制定实施长江经济带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攻坚战行动方案,一体推进“九治”攻坚38项重点工程。落实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牵头实施“推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行动”,深化落实120余项生态环保合作协议,3项经验向全国推广,川渝“无废城市”共建引领示范,辐射安全跨区域监管机制全面升级,协同保障成都大运会空气质量、跨省市联合执法和应急等卓有成效,在西部地区生态保护中持续发挥示范作用。
二是污染防治攻坚成效显著。连续4年获得国家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优秀等级。治水治气持续发力,“三江”干流4012个入河排污口整治完成率达93%,汉丰湖入选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连续7年保持Ⅱ类,74个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100%,创“十四五”以来最佳水平;实施夏秋季臭氧污染防治、冬春季细颗粒物污染防治“治气”攻坚等行动,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25天、连续4年超过320天,连续6年无重污染天气。治土治废有力有效,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得到有效保障,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95%以上;全域“无废城市”加快建设,累计建成“无废城市细胞”1500余个,新增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24.7万吨/年,实现所有区县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全覆盖,秀山锰污染综合整治取得明显成效。治城治乡力度加大,噪声投诉同比下降9.9%,命名市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乡镇(街道)87个,完成783个行政村农村环境整治,启动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清零区县创建行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进一步增强。
三是重要生态屏障持续筑牢。健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体系,完成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与国土空间规划衔接试点,强化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落地应用。生物多样性保护持续加强,强化自然保护地和生态保护红线监督执法,“绿盾”行动累计整治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问题2100余个,基本摸清外来入侵动植物分布情况,覆盖典型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初步构建,水生生物多样性呈恢复向好趋势。生态文明示范建设深入推进,推动忠县三峡橘乡田园综合体获批全国“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广阳岛、铜锣山生态修复项目入选全国“山水工程”优秀典型案例。
四是助力高质量发展务实有效。减污降碳先试先行,出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潼南、涪陵高新区、九龙坡西彭园区入选全国首批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城市和园区,首批9家市级近零碳园区试点创建有序推进,碳排放环评、碳监测评估等试点取得阶段成果,国家低碳城市试点评估排名我市居中西部首位。市场活力持续激发,举办首届西部碳博会,“碳惠通”平台注册用户达170余万,纳入重庆碳市场的重点排放单位增至308家,两江新区气候投融资国家级试点走深走实,气候投融资项目入库497个。扩内需稳增长多管齐下,环评告知承诺、容缺审批等改革措施集成增效,环评审批时效提速53%,全市审批项目环评2300余个,助力哈密至重庆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等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连续3年出台固体废物管理惠企政策22条,危险废物跨省转移“白名单”制度实施范围扩大至6省市;监督执法正面清单覆盖企业3400余家,依法实施轻微违法免罚等措施支持市场主体健康发展。
五是突出问题整治惠民有感。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以实干实绩取信于民。生态环保督察纵深推进,创新开展逐级督察,扎实推进中央生态环保督察、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披露问题整改,排查归集相关问题纳入生态环保督察问题清单闭环管控,“缙云山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提升成效显著”作为全市主题教育正面典型案例上报中办,中心城区排水系统溢流问题整治实现“旱季不溢流、雨季有缓解”目标。环境执法有力有为,连续4年开展“两打”(打击危险废物环境违法犯罪和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违法犯罪)、川渝联合执法专项行动,深入整治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弄虚作假,全市作出环境行政处罚决定1200余件,查处重大案件100余件,执法大练兵成效显著。除险清患筑牢防线,督促整治环境风险隐患660余个,印发重庆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完成370余条重点河流“一河一策一图”,高质量完成涪江、濑溪河流域环境应急联合演练和市级辐射事故综合应急演习,“一废一品一库”环境风险有效管控;全市在用放射源和射线装置安全可控,辐射环境质量保持稳定;连续17年未发生较大及以上突发环境事件,生态环境安全底线牢牢守住。
六是环境治理体系变革重塑。统筹调动各方资源,加快构建适应美丽重庆建设需要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法治体系不断健全,修订出台《重庆市噪声污染防治办法》,推进土壤、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地方性法规起草和生态文明教育地方立法调研,编制发布水泥、玻璃、陶瓷工业大气污染物和水产养殖尾水排放等标准。数字环保提速赋能,完成核心业务及业务事项梳理,构建生态环境数据资源目录,“巴渝治水”等应用纳入“一本账”加快推进。科技支撑逐步发力,全国生态环境科技工作会议、全国生态环境监测学术交流会在渝召开,建成投用生态环境科技创新基地、全国领先的省级生态环境监测实验室,总体实现水气声环境监测自动化。多元共治开拓新局,争取中央生态环境资金同比增长约30%,推动5个EOD项目纳入国家项目库,开展理论宣讲70场次,“美丽重庆”融媒体平台上线成势,市级以上媒体刊发报道1200余篇,人民日报首次头版头条报道《重庆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共建共治共享格局逐步形成。
2024年,我们将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学笃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化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强化稳进增效、除险固安、改革突破、惠民强企工作导向,在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上下更大功夫,更好统筹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全面推进美丽重庆建设,全力实施“14710”工作体系,坚决打好长江经济带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攻坚战,纵深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共建环境共保,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着力打造更多具有重庆辨识度、全国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为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