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发体育开户,手机赌博官网

图片
关怀版
首页>政务公开 > 新闻发布

全文实录丨重庆市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新闻发布会

日期: 2021-08-25
字体:


2021年8月25日上午10时,市生态环境局举行重庆市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新闻发布会。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陈卫围绕重庆市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介绍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陈卫

市生态环境局宣教国合处处长 苟渊

市生态环境局总量与排放管理处(应对气候变化处)副处长?谈贇

市生态环境局宣教国合处处长 苟渊:各位记者朋友们,上午好!首先,欢迎大家来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大家都知道,导致当前气候变化和全球变暖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持续增加,而二氧化碳是最主要的温室气体。今天是8月25日,也是中央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后的第一个全国低碳日。围绕绿色低碳这个主题,今天我们发布的主要内容是重庆市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情况。

本次发布会邀请到了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陈卫同志发布新闻;市生态环境局督察办、综合处、法规处、水处、大气处、土壤处、固体处、总量处、宣教处、执法总队等单位负责人参加发布会,其中总量与排放管理处,也是应对气候变化处的副处长谈贇同志将和陈卫同志一起回答记者朋友相关提问。同时,我们还邀请到了碳排放方面的专家,重咨集团低碳处副处长董楠娅同志,在发布会后跟大家做交流。

首先,有请陈卫副局长发布重庆市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有关内容。

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陈卫: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重庆生态环境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大家参加今天的重庆市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新闻发布会。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十三五”期间,重庆市坚定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采取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优化、减污降碳协同创新等一系列措施,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低碳试点示范、低碳技术创新及应用、体制机制建设等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效,助推碳达峰、碳中和。下面,我就重庆市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有关情况向大家做简要介绍。

一方面是目标任务超额完成。一个是碳排放强度目标:2020年全市碳排放强度为0.70吨/万元,较2015年累计下降超过22%,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十三五”累计下降19.5%的目标任务。一个是能耗“双控”目标:2020年全市能源消费总量为8875万吨标准煤,较2015年增长1127万吨,低于国家下达的“十三五”不超过1660万吨增量的控制目标;2020年全市能耗强度为0.39吨标准煤/万元,较2015年累计下降19.4%,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十三五”累计下降16%的目标任务。

第二个方面是低碳转型持续发力。一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十三五”期间,全市产业结构由“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加速转型,三次产业结构由2015年的6.7:44.9:48.4优化为2020年的7.2:40.0:52.8。新兴产业快速发展,2016—2020年,高技术和战略性新兴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17.6%和18.0%,增速分别高于规模以上工业11.2和11.6个百分点。

二是能源结构持续改善。“十三五”期间,全市能源产品从原煤为主的单一格局向原煤、天然气、水电、风电等多元化格局发展。能源消费量年均增长2.8%,年均增速比“十二五”时期低了3.7个百分点。煤炭消费占比从2015年的49.1%降低至2020年的45.8%,清洁能源比重逐步提高。

三是工业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十三五”期间,全市工业领域用能总体稳定,维持在4000万吨标准煤/年上下。能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2020年全市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较2015年下降16.6%。火电、水泥等行业单位产品能耗呈下降趋势。

四是绿色建筑引领低碳风尚。十三五”期间,全市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57.2%,累计实施居住建筑节能改造56.2万平方米,新增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面积574.5万平方米,公共机构单位建筑面积能耗累计下降11.8%。

五是低碳交通加快形成格局。截至2020年底,全市累计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10万辆,减碳81.7万吨。中心城区公交出行分担率达55%,“公交都市”创建通过国家验收。渝新欧多式联运入选国家示范工程名单。

六是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增强。“十三五”期间,全市完成营造林3086万亩。截至2020年底,全市森林面积6494万亩,森林覆盖率52.5%,森林蓄积量2.4亿立方米。

第三个方面是机制体制不断创新。一是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制定“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和应对气候变化专项规划。全国率先将碳排放管理纳入环评和排污许可,超50份环评实现二氧化碳和污染物“双评价”,20余张排污许可实现二氧化碳和污染物“一证融合”。

二是市场机制逐步完善。融入全国碳市场,作为西部唯一省市出资参与全国碳市场联建。培育重庆碳市场,截至目前,碳排放指标累计成交量1700万吨,交易额1.9亿元。企业自主实施工程减碳项目50余个,减碳效益超800万吨/年。

三是“两山”转化打通路径。建设全国首个集碳履约、碳中和、碳普惠为一体的“碳惠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平台。完成渝东北、渝东南首批碳汇类生态产品开发,促成首批生态产品成交,打通资源变现路径。

四是气候金融加快发展。创建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全国首批申请开展气候投融资试点,制定工作和实施方案,推动金融机构投放优惠利率贷款,发行、承销碳中和债券,开展碳排放权质押贷款等气候投融资业务,募集资金超180亿元。

五是试点创建百花齐放。稳步推进低碳城市、低碳园区和气候适应型城市等试点示范,加快悦来“近零碳”示范工程建设,推动万州“绿色金融评价机制”试点。

最后一个方面是气候适应能力稳步提升。“十三五”期间,全市建成海绵城市421平方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935平方公里。实施大中型灌区配套改造与节水灌溉工程,建成智慧气象“四天”系统。加快长江生态修复,扮靓“两江四岸”。

“十四五”时期,重庆将围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加快建设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新范例。

市生态环境局宣教国合处处长 苟渊:谢谢陈卫副局长。现在,大家可以围绕发布主题,就自己关心的问题提问,提问之前请先通报媒体单位。

新华网记者 陈雨

新华网记者 陈雨:陈局长您好,请问在“30.60”双碳目标下,重庆“十四五”期间将如何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谢谢!

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陈卫:好的,我来回答刚才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应对气候变化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一个共同性、全球性的挑战。这个挑战会在更长的时间、更大的范围、更深的层次影响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因为气候变化引发的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带来了很多灾难性的问题。

2020年的4月15日至16日,中美达成应对气候危机联合声明,在这个声明里首次使用“气候危机”这一说法,双方对气候危机带来的灾难性后果达成了共识。大家知道,导致全球气候变化加剧的主要原因就是人类活动。因为人类活动增加,温室气体排放加剧,从而引发了气候的急剧变化。

党中央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担当的角度提出了“双碳”目标,并将“双碳”目标纳入了生态文明建设。“十四五”时期既是重庆谱写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关键期,同时也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期、窗口期。

因此,在“双碳”目标的背景下,重庆“十四五”期间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将以降碳为重点,通过采取相应的措施,达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发展绿色转型,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目标。

具体来讲,就是要建立健全两个体系,提升两个能力,实施一批重点的试点示范工程。

建立健全两个体系,一个体系就是建立以“双碳”目标为引领的经济高质量发展体系。以降碳为目标,引领产业结构的调整,从而实现能源结构的转型,实现消费结构的转变等。第二个体系就是建立激励约束机制的大发体育开户,手机赌博官网体系。目前“双碳”还是一项比较新的工作,在政策建立、法规规范、体系完善等方面还有很多空间,都需统筹考虑。除此以外,我们还要在一些重点领域,比如生态环境保护、资源综合利用、国土开发空间、城乡规划建设等领域相应地制定一些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法规等。

提升两个能力,一个是提升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比如在基建方面,我们要加强供水、供气、供电、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在农业领域,我们要加强水利设施建设,提升灌溉、抗旱能力;在水资源管理方面,我们要提升水污染应急处置能力、饮用水水源地保护能力等;在生态系统方面,我们要增强生态系统修复的能力;在人类健康方面,我们要增强自身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增强减灾抗灾、防灾治灾的能力等。第二个能力就是要提升生态环保系统干部的融合能力。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相关的职能职责,在2019年转移到了生态环境部门,这对生态环境部门的同志来说也是一个挑战。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仅仅靠一个部门是不行的,它需要动员社会各个组织、全体公众参与进来。所以生态环保系统的同志既要有解决实际问题为政府提供咨询决策的能力,同时又要有动员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到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中来的能力。

最后一个就是实施一批试点示范重点工程,“十四五”期间,我们将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实施一些试点示范:第一类是低碳细胞建设试点示范工程,我们将在10个区县、10个园区、100个社区进行低碳试点示范。第二类是气候适应型城市的试点示范工程,比如璧山区城市通风廊道建设、城市水系基于自然水系统的综合整治工程。第三类是气候投融资试点示范工程,我们将在两江新区实施国家级的气候投融资试点工程,另外我们将建立5个市级的气候投融资试点工程,一些区域性的气候投融资产业促进中心建设工程等。第四类就是碳中和试点示范工程。我们在广阳岛实施智创生态城、在龙兴实施协同创新区,在悦来实施生态城等。同时我们将实施20个碳中和示范项目工程,新能源汽车等碳中和产业链示范工程等。包括我们机关在内,至少要创建10个碳中和机关等。第五类是关于碳捕集、利用和封存的试点示范。我们将在重点行业,比如说火电、水运、钢铁等领域开展碳捕集、利用技术等。

总之,“十四五”时期重庆将以减污降碳为重点,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促进重庆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进入新阶段。回答完毕,谢谢。

重庆日报记者 陈维灯

重庆日报记者 陈维灯:主持人您好,我想请问作为国家七个试点碳市场之一,重庆试点碳市场成效如何?下一阶段如何进一步发挥其市场化减排降碳的作用?谢谢!

总量与排放管理处(应对气候变化处)副处长 谈贇: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重庆市作为国家2011年确定的7个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省市之一,于2014年6月正式启动碳排放权交易工作。截至目前,重庆碳市场碳排放指标累计成交量1713万吨,交易额1.91亿元。主要有三方面成效。一是建章立制推试点。形成由管理办法,配额、核查、交易3个细则等构成的“1+3+N”制度体系。建成申报、报告、注册登记和交易四大电子化功能平台。二是多措并举促改革。发挥市场引导作用,企业自主实施工程减碳项目50余个,减碳效益约800万吨/年。强化履约管理,全市碳排放权年度履约率由63%提高至94%。作为西部唯一省市出资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联建联维。三是示范引领谋创新。在全国率先将碳排放权交易纳入排污许可管理。建设全国首个覆盖碳履约、碳中和、碳普惠的“碳惠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平台。争取气候投融资全国首批试点,引导资金向绿色低碳领域聚集。

下阶段,将进一步推进碳排放交易改革,充分发挥市场机制手段,优化环境资源配置。一是明确改革方向,实现双碳目标愿景。配合编制碳达峰行动方案,推动产业、能源、交通运输三大结构优化升级。用好政府和市场“两只手”,健全环境权益资源要素市场,做好名单动态管理、数据核查等。二是激活改革动能,强化平台要素保障。参照京、沪模式,完善环境权益交易平台,统筹碳排放、用能、用水权等交易。扩展“碳惠通”平台功能,推动广阳岛、科学城和大足等一批碳中和试点示范,建设区域性气候投融资产业促进中心,依托重庆大学、西南大学等组建低碳学院、碳汇产学研基地。三是化解改革矛盾,健全政策标准体系。修订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调整优化覆盖范围、配额分配方法等,启动政府储备碳排放权有偿发放。回答完毕,谢谢。

华龙网记者 周盈

华龙网记者 周盈:请问重庆作为全国首个正式向国家申请开展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试点的省市,目前试点工作推进如何?谢谢!

总量与排放管理处(应对气候变化处)副处长 谈贇: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作为全国首个正式向国家申请开展应对气候投融资试点的省市,重庆选取内陆首个开发开放国家新区——两江新区开展试点工作,已形成“一方案,一目录,一规范”的总体框架。按照设定方案,我市的气候投融资试点将助推两江新区围绕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总目标,以“碳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为引领,以近零排放示范区建设为抓手,以气候友好型项目需求为导向,分三个阶段分步完成目标体系,为国家和重庆开展气候投融资工作提供试点示范,为其他省市和新区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目前,我市已经编制完成气候投融资工作方案、试点方案并上报国家,待国家正式批准。同时,积极做好试点准备,营造良好氛围。近年来,国开行投放了政策性利率优惠贷款,平安银行、重庆农商行等发行、承销了碳中和债券,兴业银行、重庆银行、三峡银行等积极开展碳排放权质押贷款等气候投融资业务,为企业募集资金累计超180亿元。今年,我们还推动组建了全国首个区域性气候投融资产业促进中心,建立起了推动气候投融资放量增效、支持碳中和产业孵化发展的要素平台。回答完毕,谢谢。

上游新闻记者 王倩

上游新闻记者 王倩:我想请问一下咱们重庆在减污降碳协同方面做了哪些探索?成效如何?下一步将如何实现常态长效?谢谢!

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陈卫: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这个问题我来回答一下。迈入“十四五”,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期。这个阶段既要减污,为实现2025年生态环境质量根本好转继续打基础、补短板;又要降碳,为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和2060年前碳中和开好局、起好步。重庆在减污降碳方面作了一些探索,首先,注重规划引领,高质量编制“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突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总要求,同时高水平制定“十四五”应对气候变化专项规划,细化具体要求。其次,突出政策协同,将“降碳”的要求写入了《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实施方案》,实现一体管控。严把“两高”项目准入关口,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上马,会同发展改革部门制定实施意见。再次,注重形成制度。全国率先将碳排放管理纳入环评和排污许可。环评方面,要求全市在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项目的环评中全面规范开展碳排放影响评价,通过环评源头防控形成既减污又降碳的内在约束。排污许可方面,以排污许可证为载体,关联碳排放管理要求,整合管理事项,实现污染物排放同碳排放两类信息一证融合。

下一步,将进一步巩固机制体制,抓重点、攻难点,立足我市重点行业产业特点,开展电力、冶金、建材、石化、造纸等行业温室气体和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核心技术创新,开展电力、冶金、化工、建材等行业节能及余热深度高效利用技术创新,推进信息技术在重点工业行业生产过程节能减排的应用创新。回答结束,谢谢。

重庆电视台记者 刘畅

重庆电视台记者 刘畅:请问重庆建立全国首个覆盖碳履约、碳中和、碳普惠的“碳惠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平台,具体的实现路径是什么?谢谢!

总量与排放管理处(应对气候变化处)副处长 谈贇: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碳惠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将以项目减排量为流通主体,“互联网+生态”为路径,“碳惠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平台为载体,打通碳交易市场供给侧和消纳侧。通过“碳惠通”生态产品的开发、量化、交易、消纳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在供给侧,一方面通过开发新的方法学,量化单株及成片林、垃圾分类、分布式光伏等项目的减排效益,将项目减排量以“碳惠通”产品的形式放到平台上进行交易,为企业、社会及个人的减排行动提供多元化产品,也为自然生态资源丰富的区域提供生态价值转化的新模式。

在消纳侧,企业购买获得“碳惠通”产品,可通过碳履约体系(碳汇量冲抵其碳排放配额)、碳中和体系(碳汇量中和自身及大型活动的碳排放量)来进行消纳;个人购买“碳惠通”产品以碳积分形式,通过碳普惠体系享受平台上合作商家及组织团体的商品、优惠、权益及服务等,实现个人层面的消纳。回答完毕,谢谢。

澎湃新闻记者 刘渝畅

澎湃新闻记者 刘渝畅:请问作为公众应如何参与应对气候变化?怎样做到低碳生活?谢谢。

总量与排放管理处(应对气候变化处)副处长 谈贇: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全社会积极参与,要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低碳生活,有你有我”。首先,我们需要践行绿色低碳的生活观念、消费观念,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着眼小事,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绿色低碳生活习惯,如节约用电、用水、用油,少开车、多走路,多栽花、多种树等。其次,我们还要勇当绿色低碳的倡导者、引领者,要主动宣传普及绿色低碳知识。家庭中,要教育子女崇尚节约、低碳的理念,不搞铺张浪费。工作中,同事间互相提醒,减少办公耗材使用,营造绿色、低碳的办公氛围。再次,我们更要积极参与融入绿色、低碳和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各类活动。在“全国低碳日”期间,市生态环境局会同有关部门开展低碳理念进机关、低碳文化进企业、低碳示范进社区、低碳消费进商圈、低碳文化进校园等活动。“碳惠通”平台上线后,个人还可以开设“碳账户”,积累“碳积分”,共享低碳福利。欢迎广大社会公众积极参与这些活动。回答完毕,谢谢。

市生态环境局宣教国合处处长 苟渊:好的,非常感谢陈卫副局长和谈副处长以及我们的记者朋友。绿色低碳美好生活我们一起行动。各位记者朋友,今天我们发布会的提问环节由于时间关系到此为止,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我们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关心支持,发布会到此结束。接下来还有什么需要沟通的,请会后与我们的相关业务处室和专家进行交流,谢谢大家。

(文字整理/代渝露??摄影/刘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