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关于市政协五届五次会议第0024号提案办理情况的二次答复函
市工商联:
为贯彻落实今年8月市政协重点提案督办会议精神,根据市政协办公厅《关于认真做好2022年市政协重点提案办理工作的函》有关要求,经与市司法局、市住房城乡建委、市城市管理局、市交通局、市水利局、市农业农村委、市气象局等协办单位共同研究办理,现将市政协五届五次会议第0024号提案《关于加强成渝两地跨界污染协同治理的建议》办理情况二次答复如下。
一、关于协同开展生态环境治理
一是全力争取国家部委支持。积极争取生态环境部支持,共同协调国家发展改革委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中明确由国家部委编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以下简称《生态环保规划》),从顶层上加强统筹设计。今年2月,生态环境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和重庆、四川两省市政府联合印发了《生态环保规划》,明确绿色低碳发展等4个方面12项具体目标指标,提出深化环境污染同防共治等5项重点任务,实施区域生态修复等9大重点工程,形成统一谋划、一体部署、相互协作、共同实施的生态环境治理机制。
二是健全机制强化合作。川渝两省市全面贯彻落实《规划纲要》《生态环保规划》要求,坚持把保护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成立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联合办公室生态环境联建联治专项工作组,构建生态共建环境共保机制,形成区域生态同筑、污染共治、政策共商、发展共促的整体合力。重庆出台贯彻落实《生态环保规划》实施方案,四川编制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规划,将重点任务、重点工程分解落实到两地相关市区县政府和省市级单位。共同印发生态共建环境共保工作方案,分年度制定工作要点,2020以来,两省市已推动实施重点任务100余项,各级各部门累计签订落实生态环保合作协议超过90项,工作做法及成效被国务院办公厅《要情》采用。
三是推进跨界水体协同保护。签订水生态环境共建共保协议,建立跨省流域上下游突发水污染事件联防联控机制,定期召开川渝跨界河流联防联治联席会,共同探讨、研究跨界河流污染防治重点工作。出台大清流河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川渝联防联治方案,全面推进流域水污染防治和水生态环境修复。协同开展铜钵河、琼江等跨界河流流域治理,开展助推濑溪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联合履职活动。推行船舶污染“零排放”,督促相关区县政府完善港口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处置设施建设,在渠江流域开展海事联合执法。签订水利合作备忘录、跨界河流联防联控合作协议,建立全国首个跨省市联合河长办,发表跨界河流管理保护联合宣言,编制川渝跨界河流水系图,定期召开河长制工作联席会议,重要跨界河流所在市区县协商编制、联动实施“一河一策”,推动川渝河长制合作不断走深走实。先后组织3批次5个区县参与国家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试点建设,治理河长148公里。今年1—11月,长江干流川渝段水质保持为优。
四是深化大气污染协同防控。签订深化大气污染联合防治协议,印发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联动工作方案,常态化推动两地120家水泥熟料生产企业开展协同错峰生产,聚焦工业废气、扬尘等污染源,两地同步开展蓝天保卫战联动帮扶,重庆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规划范围内29个区县开展联动帮扶。修订《重庆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增加川渝毗邻地区重污染天气联合应对相关内容,支持成渝地区按照统一的启动标准开展重污染天气联防联控,提高预测预警和应急处理能力。推进大气信息共享、会商研判、联防联控,每月开展2次例行会商,共享空气质量监测数据1700万余条。建成24个区县966个网格化空气监测监管微站并实现数据联网,为两地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提供数据支撑。加强颗粒物、臭氧来源解析和源清单系统构建以及大数据分析溯源,联合开展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成渝地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技术与集成示范项目”顺利通过科技部综合绩效评估,为成渝地区大气污染防治提供支撑。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气象保障规划,深化大发体育开户,手机赌博官网改善气象保障。今年1—11月,重庆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311天,同比增加7天。
二、关于同步完善环保基础设施
一是持续提升污水污泥处置能力。加强污水管网建设和整治,深入推进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积极探索城市排水体制机制改革,累计建成城市污水处理厂82座,总处理能力486.8万吨/天,全市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6%以上,生活污水收集率达到71%,超过全国“十四五”期间污水收集率达到70%的平均目标。累计建成乡镇污水处理厂820座,727座达到一级B及以上排放标准。推动毗邻地区污水处理设施共建共享,梁平区文化镇污水处理厂、碧山镇华滩坝污水处理站将四川毗邻乡镇污水接入处理,成为污水处理设施共享典范。持续推进大足经开区园林科研院污泥处理中心建设,建成后“以点带面”,推动毗邻地区污泥处置设施实现共享。
二是持续深化固废危废协同治理能力。签订“无废城市”共建合作协议,在全国率先开展跨省“无废城市”共建,印发实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无废城市”共建的指导意见,建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无废城市”共建工作机制,组建联合专家指导团队,在重庆全域和四川15个地市共同开展“无废城市”建设。开展危险废物转移合作,在全国首创危险废物跨省市转移“白名单”制度并拓展延伸到贵州、云南,畅通“绿色通道”,直接审批“白名单”内危险废物跨省市转移近5万吨,平均审批时限由1个月压缩至5天左右,相关做法获国家肯定并推广。在中心城区和成都都市圈等重点区域探索塑料减量模式,在德阳、雅安等地统筹布局区域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基地。
三是持续提升生活垃圾治理能力。印发重庆市城乡环境卫生发展“十四五”规划,继续抓好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全市建成投用生活垃圾处理设施68座,处理能力达3.3万吨/日。全力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建设,补齐设施设备短板,主城都市区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已覆盖所有行政村和自然村组,其他区县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已覆盖100%的行政村和95%以上自然村组。持续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全市3762个行政村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示范。
三、关于加快统一环境质量标准
一是统一标准协同管理。建立标准协同机制,编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环境标准统一研究报告,完成现行环保标准差异分析评估,建立川渝生态环境标准专家库,实现专家、数据等资源共享。印发2022年川渝两地生态环境标准统一制修订计划,制定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环境标准编制技术规范,共同推进玻璃、陶瓷、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和页岩气开采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等地方标准编制,加强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监测方法标准制修订沟通协调,促进新发布标准协同一致。
二是协同立法保护生态环境。加强地方性生态环保法规制修订过程中的沟通协调,协同推进《重庆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嘉陵江流域水生态环境协同保护的决定》《重庆市土壤污染防治条例》《重庆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和《四川省嘉陵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四川省河湖长制条例》《四川省土壤污染防治条例》《四川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等10余件地方性法规的制修订工作,为两地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坚强的法治保障。
四、关于统一环保执法监管尺度
一是开展联合执法。签订生态环境联合执法工作协议、联合执法及环境风险防范工作备忘录,协同修订印发生态环境行政处罚裁量基准,实现两省市裁量标准和尺度基本统一。建立危险废物案件跨省联合执法工作机制,分年度开展环境联合执法和突发环境事件隐患联合排查整治,2020—2021年,开展联合执法70余次,推动立行立改生态环境问题500余个;今年以来,合川与广安、武胜,城口与宣汉、万源等两地多个生态环境部门在交界区域进行联合执法检查。开展跨界联合应急演练,在嘉陵江合川段联合举行川渝跨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演练,荣昌与内江、潼南与遂宁、永川与泸州等市区开展跨界联合应急演练,持续提升两地环境应急联动处置能力。
二是加强联动督察。在全国率先签订跨省市生态环境保护联动督察协议,对川渝跨界新盛河、大清流河开展联动督察,对群众关注的跨区域、跨流域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同时督察、同步交办、同标准整改,新盛河督察交办问题已全部完成整改,新盛河联盟桥国控断面水质得到明显改善,稳定保持在Ⅲ类以上,满足国家考核要求,大清流河督察交办的问题正在有序整改,联动督察相关工作做法得到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办充分肯定。
三是强化联合巡查。常态化开展跨界河流联合“巡河”,持续开展跨界河流污水“三排”、河道“四乱”等专项整治行动。组成8支暗访组对长江、嘉陵江、岷江、涪江、渠江等22条跨界河流及重要支流开展联合暗访,跨界河流乱象得到有效遏制,川渝打造跨界河流联防联控联治合作典范获评“全国2020年基层治水十大经验”。
感谢您单位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关心与支持。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学笃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紧紧围绕《规划纲要》《生态环保规划》,认真落实两省市党委、政府工作要求,持续加强生态环境管理协同、措施协同、政策协同、能力协同,不断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共同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
此函已经余国东局长审签。对以上答复您单位有什么意见,请填写回执寄给我们,以便进一步改进工作。
????????????????????重庆市生态环境局
?????????????????????2022年12月13日
?????????????????????????????????????????????????????